连日来,红托竹荪进入采收期。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两汇水村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竹荪蛋破土而出。当前头茬出竹荪蛋每天可收1000斤左右,丰产时每天可采收2000斤以上竹荪蛋。
两汇水村通过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发展林下竹荪基地150亩,预计亩产值4万元以上。目前,赤水市已初步搭建起红托竹荪菌种繁育体系。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从基地选址、菌种选择、菌棒生产、出菇管理到采摘运输等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大力支持赤水市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打造省级食用菌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开展系列技术应用实验,助力全省红托竹荪种植跑出“加速度”。
长期以来,红托竹荪种植均采用木块生料栽培法,种植模式单一,需要大量木材和腐殖土、种植周期1年半左右、病虫害较严重、基地连作障碍明显、成本高、风险大,限制了红托竹荪产业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
2011年开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食用菌研发团队,针对红托竹荪传统种植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工作。
通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与熟化应用,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已成熟并大规模推广,是继木块生料栽培技术后的栽培技术革新,提高了菌材的转化率、减少了木材使用量和降低了大量砍树对生态的破坏;栽培周期由18个月缩短到6个月之内,减少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病虫害,稳定了产量,扩大了适宜种植区;降低了覆盖土要求,减少了采挖腐殖土对环境的破坏;栽培模式也由单一的简易大棚地栽模式,向林下栽培、框式栽培、层架式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等多模式发展。已在贵州省及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推广应用。
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提质增效作用,推广价值更高。同时,红托竹荪有更多的栽培模式选择,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模式、框式种植模式、简易大棚地栽模式、层架式种植模式、工厂化种植模式等。
截至目前,通过省内多区域布局种植,林下红托竹荪已实现一年四季都可生产。贵州已形成以织金县为集散地,以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等地为主产区,并向全省其他市州辐射的竹荪产业。
今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食用菌研发团队将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从示范种植到实现成规模产出供应;重点到省低热河谷地带推广冬春种植,在中海拔区域优化夏秋种植技术,在高海拔区种植高品质红托竹荪,助力产业发展。